今年一季度,我国经济运行呈现较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,物价就业总体稳定、生产需求回升向好、市场主体发展预期改善、金融数据表现良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国二季度经济形势如何,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,继续巩固经济复苏态势有哪些着力点?对此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近日采访了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、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、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、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、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、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等七位首席经济学家。
经济迎来快速修复期
3月31日最新出炉的PMI数据显示,3月份,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.9%,低于上月0.7个百分点;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8.2%和57.0%,高于上月1.9个百分点和0.6个百分点。三大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,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仍在企稳回升之中。
“国内经济已逐步克服此前疫情的负面影响,走上复苏通道。预计二季度经济将迎来快速修复期。”明明表示。
这一观点也代表了绝大多数受访首席经济学家的看法。
罗志恒预计,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较快增长,GDP同比增速或达7%以上。今年全球经济“东升西落”特征将更加凸显,中国经济在强劲的内循环拉动下将稳步增长。
“目前,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持续积极修复,叠加低基数效应,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达到7%左右。”庞溟表示,预计二季度工业生产、投资、社零等宏观指标均将出现较为全面、强劲的复苏和改善。
章俊认为,二季度经济在基数效应下同比增速将明显反弹,但需要更多关注环比增速的走势。
温彬分析称,从环比角度看,考虑到经济内生动能仍然偏弱,以及5%的增长目标下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,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将会边际放缓。
“不过,由于去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情况为过去一年最慢时段,偏低的基数将会推高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速。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.5%,二季度同比增长9.0%。”温彬进一步表示。
消费有望继续回暖
3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,零售、铁路运输、道路运输、航空运输、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.0%,表明近期居民消费和商旅出行意愿增强,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较快回升。
章俊认为,在一季度经济企稳和温和复苏的背景下,消费有望继续回暖,并且由此前的服务消费转向大宗实物消费,例如地产后周期相关商品、手机和汽车等消费有望企稳回升。
陈雳表示,消费市场复苏、消费活动的恢复,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整体复苏,同时销售端的恢复也将促进制造业利润修复与投资回升,进一步带动失业率的下降与人均收入的上升,从而促进社会整体预期好转,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。
在庞溟看来,财政政策可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补贴、优惠,加大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持力度,刺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企业的经营预期;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结构性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发力,有效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,释放居民消费需求;继续重点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、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养老服务等潜在消费领域,同时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、兜牢民生底线、稳定就业、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工作,稳住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,提振消费和内需。
基建投资将保持高景气度
在消费回暖的同时,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。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.5%,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.0%。受访专家普遍认为,基建投资在二季度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。
章俊表示,在年初以来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前置发力的背景下,基建投资有望继续走强,而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的景气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“在2023年海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、国内聚焦经济复苏的情况下,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维持相对高位。”陈雳认为,外需下滑有可能扰动国内经济复苏步伐,强化固定资产投资,增加基建与制造业领域投入,是“稳增长、扩内需”的有效手段。
罗志恒预计,二季度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在政策支持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速,重点关注房地产销售、投资的恢复情况。
董忠云分析称,目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亮点值得关注,前两个月房地产销售、投资、新开工同比增速的跌幅明显收窄,反映前期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“今年房地产是决定内需的一个关键因素,预计二季度房地产销售回暖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。”董忠云表示,但受制于居民已有的债务杠杆水平,房地产销售进一步大幅攀升的概率较低,预计以温和恢复为主,进而带动整体内需和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格局。
庞溟认为,下一阶段,可继续关注房地产销售端点状回暖复苏态势转化到畅通“销售-拿地-新开工”链条的速度和力度。
年内仍有降准空间和必要
今年一季度,宏观政策方面动作频频。例如,货币政策方面,央行全面降准落地,预计释放超5000亿元中长期资金;财政政策方面,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,每年减负规模预计达4800多亿元;各地方也出台了稳经济相关举措,助推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、市场信心增强。
章俊认为,考虑到今年我国经济还处于修复通道中,年内宏观政策还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,特别是财政政策需要“加力提效”,在稳定投资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。
在财政政策方面,明明表示,预计今年将继续完善税费支持政策,加大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,为企业减负。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,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。
在具体着力点上,罗志恒表示,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,加上地方债务余额与限额之间的余留空间,2023年专项债的理论空间有4.95万亿,有助于扩大基建投资,带动社会投资。
庞溟认为,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力度和规模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,做到前置发力、持续发力、精准发力、有效发力,以实现稳基建、稳投资、稳增长和打基础、利长远、补短板、调结构的统一。
在货币政策方面,温彬预计,年内仍有降准的空间和必要,以增加金融机构低成本的长期资金,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体系稳健运行。但降息的可能性在下降。同时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有望扩大。
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专项债都是稳固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,除此之外,还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,吸引社会配套资金进入,共同加大对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。”温彬表示。
罗志恒认为,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当中,但恢复基础仍不够牢固,且面临全球需求收缩、金融动荡等外部挑战。一方面政策不宜过度刺激,避免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;另一方面要呵护经济平稳增长,货币政策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,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减税降费和专项债,提振微观主体信心与活力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